姚辉:
许河杂技“守”艺人
每个人都了不起




“起来的时候眼睛看手,下去之后,还看手。”
“翻的时候,勾头、抱腿。”
“好!做得漂亮!”
在许河镇小学的一间艺术培训室里,时不时就传出许河杂技传承人姚辉洪亮且富有激情的声音。
身穿运动服的姚辉正在教孩子们虎跳、前滚翻、头手翻、侧空翻,轮番练习,这些动作都是杂技的基本功,看似简单,细节上却有着讲究。十几个小学低年级的孩子,一个接一个地操练着,助跑、用力、翻滚、起身,姚辉一个细节一个细节地“抠”着。遇到孩子们的共性问题,姚辉便上阵演示。别看他已经56岁了,一个翻滚利索、干净。
这些孩子便是姚辉的“希望”所在。“看到孩子们在练习、进步,心里特高兴。许河杂技可以传承下去了,也一定会传承下去。”姚辉说。
作为盐城杂技的支脉,许河杂技的开山鼻祖当属“姚家团”“姚家班”的班主姚行根,也就是姚辉的曾祖父。“我的曾爷爷、爷爷、父亲,都是练杂技的,到我是第四代了。”提及家族杂技史,姚辉很是自豪,“过去农闲时演出,乡亲们都是围得里三层外三层,特别火爆。”然而,曾爷爷、爷爷演杂技的风采,姚辉都没见过,印象中更多的是打6岁起和父亲学杂技的“苦”。
“每一个动作,都要练习上千次,只有练到一定程度,才会产生肌肉记忆,然后才能成为你的技巧。”姚辉说,父亲对自己特别严格,哪一个动作错了,都得重新来,为此没少挨打。也正是这样的严格,带出了姚辉以及一帮子师兄妹。
姚辉最擅长的是高台定车表演。两米高的台架上,停放一辆自行车,四面无挡无靠,姚辉在车把、车座、车轮上摆出各种造型,或是倒立,或是空中一字飞人,车轮上迈出的每一步,都是一次冒险、一次挑战,让人心惊胆战,也被其惊险和优美所折服。
“杂技最吸引人的地方,就在于它带有一定的冒险,你不能保证每一次演出都成功。”姚辉坦言,虽然表演了半辈子杂技,还是会有失误发生。一次,在北京演出时,支架突然断了,正在表演的姚辉硬生生连人带车砸到了地上,浑身疼得不知道去揉哪一处好。可是重新换了支架,他又爬上高台,微笑着继续表演。
姚辉坦言,练杂技很苦,也有难度,一年到头小伤不断,但是不可抵挡它的魅力。30年前,姚辉从部队退役,组织已经安排好工作,就在台城,可是想想自家的杂技,姚辉不忍丢弃。于是,他毅然回到许河接过父亲手中的“掌门大印”,重新组建集杂技、歌舞、曲艺于一体的新型文化演出团体,即“同一片蓝天”剧团。“我们现在的杂技,既保留了传统的技艺,也融入了现代的音乐、舞蹈元素。”姚辉表示,无论是怎样的艺术,都得经过不断的创新和改革,才会有生命力。
重组班子的三十年,姚辉带领团队在大城市的舞台上表演过,也在村头的场地上表演过,公益的演过,商业的也演过,每一次,当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响起,姚辉便仿佛忘记了所有的伤和痛。
而今,姚辉已年过半百,早已过了杂技演出的黄金年龄,然而他还是舍不得离开心爱的舞台。每一次表演下来,都要喘口气,再不似年轻时的轻松、有劲儿,然而,每一个动作依然是那样利落,不拖泥带水,稳中带美、柔中有力。
不过,相比舞台,今天的姚辉更愿意走进孩子们中间,去做一名老师。“许河杂技的希望在这些孩子身上,如今有这么多孩子愿意学,有兴趣,真的很好。”姚辉表示,有一段时间,愿意学习许河杂技的人很少,传承人青黄不接,不少师兄妹都纷纷转行,可是姚辉不愿意就此放弃。“我一直相信,许河杂技不会日暮西山,一定会演下去、传下去。”
就是这样的坚持,得到了回应。而今,许河的幼儿园和小学,都将杂技作为学校的特色教育,姚辉和他的师兄妹们便成了学校的“常客”。在姚辉看来,也许不是每一个学习的孩子都会成为许河杂技传承人,但是这种练习强身健体,带给孩子的意志教育,会影响孩子一生。(陈美林 杨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