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事越千年,古楼今犹在。
来到甘肃定西市陇西县城,伫立在这座守望千年的威远楼前,我似乎听到了千百年前那历史的回响……
西望巍巍祁连,北瞰茫茫大漠。曾经的西北边塞要镇、丝路古道重镇,以其悠久的历史彪炳于华夏文明史册。陇西城,一直为历代郡、州、府治所在地,一度成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军事中心和甘肃省最早的省会。
威远楼,又名雄镇楼,俗称钟鼓楼,初创于宋,建于元、扩于明,葺于清,保护至今,迄今已千年矣!此楼位于陇西县城中心,是陇上最具代表性的宋代古建筑之一。当年,在西北这片土地上,她以无与伦比的高度,傲视一切。人称“西出长安第一楼”。
你听,风铃声声。威远楼檐下的风铃已荡过千年风云,她在不停地诉说着曾经的金戈铁马,曾经的烽火狼烟,曾经的岁月沧桑……她在历史的尘埃中,涤荡着宋时的边塞冷月,元时的沙场硝烟,明时的边关雄风……
据史料记载,仁宗天圣元年(1023年),宋丞相韩琦为了攻夺失地和边防需要,在古渭州地(陇西)修建望谯楼。此楼“雄压全军”,威镇远方,故取名威远楼。
元中统二年(1261年)扩建城垣时,将谯楼移至城中,筑台建楼三楹。明洪武元年(1368年)将楼由三楹扩建为五楹,更名雄镇楼,楼阳阴两面,各高悬“巩昌雄镇”“声闻四达”巨匾。清康熙五十五年(1716年)进行扩建。拾级登楼,“俨然图画屏障,脱尘氛绝,云气凌空,万山排阔”,复名威远楼。
道光十六年(1836年)巩昌府知府唐树义又筹资修葺,丹涂彩绘,在楼台东南角置石晷,并将宋崇宁元年(1102年)所铸铜钟置于楼台,钟击之声闻四达十余里,无事报时,有事报警,故又称钟楼或钟鼓楼。可这里的老百姓一直称之为“钟鼓楼”。
仰望古楼,其如龙骧首,屹立耸峙,傲视八方。我看到古楼的台基方正厚实,根深蒂固;楼身巍然高耸,飞檐如翼,雄伟壮丽。楼脊飞龙走兽,蟠螭并竞,造型别致,活灵活现;楼顶正脊塔刹凌空,两端鸱吻蹲坐顾盼。垂脊兽头,昂首向天,戗脊套兽,栩栩如生。整个楼的外观线条简洁,神韵飞扬,构成一道道空灵而优美的轮廓线。
拾级而上,一门匾额为“南安北辰”,意为:来到南安福地,巍巍钟楼就如北极星一样给你指明方向。二门匾额为“襄武屏翰”,意为:巍巍钟楼之城垣是一道坚实的屏障,保护着古襄武邑人民安居乐业。随行的导游这么介绍。
在古楼里,我看到那一扇扇门窗雕镂精美,如八宝吉祥中的套方胜,竹报平安中的冰裂纹,都表现出明清时期盛行的装饰特色和审美情趣。整个楼结构严谨,雄浑厚重;雕梁画栋,设计精美;梁头斗拱,挟持制约。榫卯结构天衣无缝,斗拱样式神秘莫测,楹联匾额照耀岁月,无不镌刻着宋元明清历朝的历史和文化印记。
在威远楼上漫游,如同走进一座艺术博览馆。附着于威远楼上的匾额、楹联、铁象、铜钟、石刻及展出的文物、古城模盘等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,尤其是北宋崇宁铜钟,重达4吨,属国家一级文物,是甘肃省最早的有铭款的铜钟,其厚重大气的造型,如同威远楼的风貌,充分体现了陇西地域文明的泱泱风范。
古老的威远楼,虽在岁月的长河中栉风沐雨,在时代的变迁中起起伏伏,在历史的硝烟中数遭兵燹,但几经修葺,她仍然雄踞陇西,屹立雄镇,气壮山岳。她见证了太多的岁月风尘,人间沧桑。行走在古楼旁,当我细听一直涤荡着沧桑岁月的风铃声时,似乎不难聆听到曾经的风餐露宿、纸短情长;当我抚摸着古楼墙体厚朴细密的年轮时,似乎不难体味到隐藏其间的悲欢离合、铁骨铮铮。
威远楼,饱经沧桑。在那时,这里民族间的交往与渗透,有时是和平的,有时却历尽磨难,有时甚至是民族大迁徙与民族消亡的不幸。当我沉浸于一幕幕或雄奇或悲壮或欢欣的掠影之中,仿佛穿梭时空,亲涉其间……但始终有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在心中回荡,那就是:“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。”威远楼是历史的造就者,也是历史的见证者。边塞烽火岁月远去,唯有威远楼依然耸立着,因为威远楼就是民心所向,每一个民众都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。威远楼无言,但她在诉说着历史,表达着民众最朴素的愿望。
威远楼,威镇远方只是一种美好的祈愿,但崇宁铜钟的确声闻四达、洪响千年。在千年的岁月中,她就是这样一直瞭望着这片土地,朝代在不断地更替,历史不断地演绎,一幕幕,一段段,既有悲曲苦泪,也有欢歌笑语。但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。现在,硝烟散尽,烽火不再。唯愿威远古楼,带给人们的永远是宁静与祥和,平安与幸福。
在大漠高原太阳光影的折射下,威远楼古铜色的身躯内,一片灵魂一直在歌吟,一直在呐喊,一个国家、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、文明兴衰是以社会和谐为前提的,民族团结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石,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保证,多彩的文化必将造就灿烂的文明。
登楼远眺,城郭市井历历在目,陇山渭水尽收眼底。如今,威远楼已经成为陇西文化古城最显著的象征,它就像一枚厚重的大印,盖在这座古老的城市,盖在百姓的生活画卷,盖在温暖的人间烟火上。她让这里的人们永远生活在安宁祥和之中。(黄爱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