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2月4日,“春节——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”项目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,成为中国的第44个世界级非遗项目。农历乙巳蛇年成为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。
从大年初一,到正月十五,充满东台特色的文化元素、旅游地标频频出现在来东过节游客的社交媒体上。网友们纷纷感慨:原来“传统”还能这么玩!

变地域符号为流量密码
点燃“出圈”文化消费力
近年来,随着文旅热潮的兴起,东台的文旅命题也随之多了起来:如何让民俗“出圈”?如何让“网红”长红?如何让游客“愿意来”?以及如何让“头回客”变“回头客”……而这张试卷的答案,在东台这场持续了15天的民俗文化盛宴里,可以找到答案。
正月十五,团圆佳节。西溪景区的新春文旅盛宴仍在持续,丰富多彩的闹元宵活动“续航”浓浓年味。
“西溪景区古色古香,景色宜人,特别出片!”来自盱眙的游客范甜与家人一边拍照、一边赞叹,周围许多身着汉服的游客或信步其间,或驻足留影,一条条街道在红灯笼的映照下显得古韵灵动。
西溪景区以首个“世遗版”春节为主题,将国家级非遗“董永传说”巧妙融入春节欢庆活动中。
游客们不仅可以漫步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,品尝地道的东台小吃,还能参与“非遗映西溪 华灯璀璨年”主题活动。非遗市集、民间工艺,各式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,让游客们充分体验到民俗文化的魅力,感受了一把浓浓的年味。
“这个春节,东台真的很火。”从业8年的导游陈鹏已是东台的常客。他说,西溪景区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故事性强、参与度高、体验感好,故事能讲到大家心里去,对外地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,“这是我春节假期里第三次带团来西溪了,游客们普遍反响不错!”
跟着《范仲淹》的脚步,赴一场汇聚家国大爱的北宋穿越之旅;《天仙缘》实景演出,再现了董永与七仙女的甜蜜爱恋;亲着霓裳华服,《穿越汉朝街》让人意犹未尽;还有《天仙巡游》,更是一梦千年……通过深挖“董永传说”这一“文化IP”的深刻内涵,西溪景区结合节庆氛围创新文化表达方式,打造出一个个沉浸式文旅新场景,为八方游客带来全新体验。“因为一个景点奔赴一座城”在东台成为常态。
春节期间,走进千年古镇安丰,浓浓年味扑面而来。大红灯笼挂满街头,各色“小仙蛇”形象装点其间。游客们跟着白娘子、小青等NPC的脚步,获取非遗打卡地图,开启一场非遗探秘之旅。在蓝印花布店、发绣馆、麦秸画展示馆等6个非遗打卡点,市民游客争相集齐印章,期待将蛇年定制文创好礼收入囊中。
古镇主街上,非遗民俗表演精彩纷呈。舞龙舞狮欢腾跳跃,打连厢、挑花担、河蚌舞等民俗踩街活动,更将节日的喜庆氛围引向高潮。现场人头攒动、热闹非凡,大家沉浸在非遗的海洋,尽情感受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韵味。游客马菁兴奋地表示:“今年是第一个‘非遗春节’,安丰古镇的年味很足,让我找回了小时候过年的感觉。非遗打卡点和演出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,来这里过年没有来错!”
这一个个“爆款IP”的持续输出,源自东台对厚重文化更深层次挖掘与针对性运营的结果。春节期间,东台充分利用丰富文化资源,以各大景区为平台,举办了多场别开生面的新春活动。这些活动不仅形式创新,亮点频出,而且持续时间长,吸引了大量游客。
央媒、省媒超三十次地聚焦点赞、持续关注,也进一步提升了“东台”的含金量与知名度——今年春节,我们的家乡无疑成为热点、焦点。

变参观打卡为动态体验
激活传统文化新魅力
非遗的“出圈”,始于其根植本土文化的独特性。而独特的东台非遗,将冷资源变为“热经济”,更把地域符号转化为流量密码。
在传统文化游热潮的推动下,东台各文博场馆也迎来泼天流量,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景点。
在这段时间里,文化艺术中心有新春灯谜会、欢歌笑语过大年新春群众文化惠民专场演出、未成年人寒假新春少儿才艺大比拼、戏曲演唱会、迎新春书画展等,图书馆有沿着运河读中国江苏段阅读推广活动优秀案例展,博物馆有伊犁历史文化展、花卉集市艺术之旅、伊犁历史文化展文化体验活动等,锡剧团举办新春广场歌会,王昆大剧院举办木偶剧、儿童剧、闹元宵相声晚会等演出,不断丰富市民游客的精神文化生活。
把公共假期转化为地方旅游文化契机,东台举全市之力为本地旅游市场持续“上分”,变走马观花式“参观打卡”为沉浸式“动态体验”,激活传统文化新魅力。
2月12日下午,“华灯映绒 福满元宵”社教体验活动在市博物馆热闹开展。绒花这一传统工艺,以其精妙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吉祥美好的寓意,深受大家喜爱,也传递出了别样的中式美学。活动中,社教老师带领家长与孩子追溯文化历史、拆解制作流程,大手小手齐上阵,一同完成仿绒花制作。大家在温馨活动中,共同体悟非遗的独特魅力。
春节期间,在安丰古街非遗研学堂内,非遗剪纸手作课同样吸引众多小朋友参与其中。孩子们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,巧手翻转,剪出了新春的期盼与祝福。
……
人们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好奇,踏入非遗的领域,不再是走马观花地简单参观,而是积极参与到各种非遗体验活动中。这种沉浸式体验,打破了传统的观赏模式,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非遗的温度和魅力、文化的底蕴与活力,也赢得了众多年轻人的喜爱。
其中一名老师透露,“在体验过程中,年轻人对于绒花、剪纸、灯笼这些富含传统韵味的老物件,非但没有觉得‘土气’,反而认为这是东方美学、大国审美。”在她看来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,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传统文化、民俗生活的高度认同感。
东台民俗文化多样、内容丰富,贴春联、吃年夜饭、守岁、拜年、舞龙舞狮、社火庙会等等,这些是东台为首个“非遗版”春节献上的“文化节目单”,也是这片神奇土地上老百姓生活文化精粹的集中展示。
神秘的火壶表演、火裙舞,喜庆的舞龙舞狮与变脸、武术……市城投集团在深挖传统佳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,充分融合本地民俗与特色,以一场场民俗味儿重、文化味儿浓的庆祝活动,为市民游客奉上了可看、可听、可互动、可回味的过节体验与“文化盛宴”。
“回乡过年发现,这些充满年味的‘传统’非但没有丢,而且和现代结合得很好!”在外工作、返乡过年的市民张清云对市城投集团将民俗技艺搬到街上,让大家在家门口就能体验非遗文化赞不绝口。
打造新场景、推出新供给、激活新消费。
一场场透着浓浓非遗味与深深国潮风的特色节庆活动频繁“出圈”“破圈”,让更加现代、多样的现代春节文化蔚然成风,全方位展示着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市的热乎气、精神头与高品质。
变“一人独奏”为众人合唱
百姓乐享民俗文化大餐
2025蛇年春节,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新春佳节格外喜庆、热烈。从让市民纷纷点赞的非遗展演,到展现多样文化魅力的特色文博活动,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把这场浓郁火爆的年味拉成满格。
台城大地涌现出浓浓的节日氛围。
2月2日,“欢歌笑语过大年”新春群众文化惠民演出在市文化广场浓情上演,让市民群众在“家门口”乐享佳节。展演节目内容丰富多样、雅俗共赏,涵盖了戏曲、小品、快板、舞蹈、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。这些节目贴近群众生活,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,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、耳目一新的艺术盛宴。
“家门口就能看好剧、听好戏,这样的好活动希望能够常办!”现场一名观众拍手叫好,直呼过瘾。
这个假期,“我们的中国梦——文化进万家”惠民演出、新春读书乐、非遗研学、送春联、广场舞展演、文明集市等充满浓郁乡土气息以及深厚文化韵味的31项活动,为当地百姓提供了更加多元、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,有效满足了群众节日精神文化需求。
团聚于家庭,相聚于街道。
正月初一,韵启新程广场舞汇演在东亭里宋韵街区魁星楼广场火热举行。广场舞爱好者们身着鲜艳服装,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,以整齐划一、热情洋溢的舞姿,表达了本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新一年的期盼,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,热闹非凡。
广场舞队伍从街头巷尾、四面八方赶来,让群众参与、互动体验成为今年春节的一大亮点。为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百姓家门口,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千家万户,春节期间,东台各镇区发动群文团体,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与特色,推出一系列具有东台特色的文化文艺活动,吸引了广大人民群众争当主角。
2月12日下午,一场由群众主导、群众演绎的元宵节专场文艺演出在五烈镇双泽村拉开帷幕。村民们欢聚一堂,围坐畅谈,祈愿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幸福。“特别愿意参加。”其中一名表演者说,活动一举两得,既给了她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,又能给乡里乡亲带来欢乐。
以文化滋养心灵,以节日凝聚人心。
春节,是东台壮大群众文化队伍、丰富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。
近年来,东台着力将文化惠民由“送文化”提升为“种文化”,致力构建全民参与的文化服务体系。各地组建起文艺队伍,不拘泥形式、不限定场所,从田间地头、街头巷尾挖掘培育热衷乡土文化、有文艺特长的文化“能人”,同时,加大培育优秀群众文化力度,为百姓送上接地气、冒热气、沾露珠的文化大餐。
百姓当主角,在家门口尽情演绎幸福生活,生动展现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,民间艺术、乡土文化大放异彩,极大地增强了大家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,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东台劳动者的精神风貌。
【记者手记】 “文化+”里探机遇
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,东台新春文化活动精彩纷呈。细细梳理,正是涵盖民间习俗、仪式庆典、传统手工艺等在内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,让这幅长卷处处人潮熙攘、喜悦满溢、春意盎然,带来了一个文化创新空前活跃、文化自信深度彰显的春节。
这个春节,记者边走边看,仔细观察,发现台城处处都透露着文化味儿——不论是吃的、穿的、用的,抑或是看的、玩的、藏的,无一不关乎文化,成就了“郁郁乎文哉”的浩荡气象。
“非遗体验”式旅游成为今年旅游市场新宠。非遗市集上,90后穿针引线传播非遗文化,00后身着华美汉服卖手工绒花;文创摊位前,活化潮流文化形成的新物件同样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……
另外,诸如“哈哈哈哈哈哈哈”“发发发发发发”等具有个性与特色的对联等国潮文创节庆用品,以及“新中式”服饰受到追捧,也从侧面印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中焕发时代光彩。
……
文化赋能经济,经济活化文化。只有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,文化繁荣才能与经济向好齐头并进。
撇去热闹的节庆场景,我们不难窥见文化市场正呈现出生机勃勃、活力奔涌的姿态。读懂公众多样化、多层次、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后,这道以文化为主要部分的加法运算,也一定能够解出无数种答案。(顾敏 姚子燕 贾佳 沈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