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台高新区有一汪清澈明亮、波光粼粼的小湖,湖畔镶嵌着一颗硕大的明珠,倒映在湖水里,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,璀璨夺目,她就是2018年落成的“王昆大剧院”。剧院南侧,在苍翠欲滴的浓荫覆盖下,有一排花岗岩石碑,上刻“艺如兰玉方似良骥,德高巍峙歌满昆仑”,革命伉俪周巍峙和王昆便长眠于此。
王昆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,歌剧表演艺术家和声乐教育家,曾经担任过东方歌舞团团长等。她是第一届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届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,中共十一大代表及主席团成员。曾获国家第一部电影奖项金质奖章、巴基斯坦总统“卓越明星奖”、中国首届金唱片奖、中国音协“终身成就奖”、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、全国“最美奋斗者”称号等,2012年获中华艺文奖“终身成就奖”,并将100万元奖金捐赠家乡建立助学基金。她多次受到毛泽东、周恩来、江泽民、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,多次参加和率团访问亚洲、非洲、拉丁美洲和欧美许多国家,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唱歌女娃
王昆是河北唐县南关人。父亲王德寿继承祖业,执掌负债累累的饭店“茂盛馆”,并以分家时分得的二亩半土地糊口;母亲段明珠在这个破落之家艰难地操持家务。1925年4月15日,王家生下一个女孩,整整十几天都不肯睁开眼睛。当村外传来河北梆子戏的锣鼓声时,她才发出了第一声啼哭。不久,她有了个可爱的乳名——兰玉。
当她咿呀学语时,母亲指着陪嫁的搪瓷面盆里彩印的梅兰芳剧照,反复念着“梅兰芳”三个字。当她长到五岁时已出落得眉是眉眼是眼,头上居然扎起了两根冲天小辫子。每当清晨洗脸时,她把那搪瓷面盆盛满清水,痴痴地看着梅兰芳穿着一身艳丽的戏装,头上的珠珠翠翠不断闪烁摇曳。每逢庙会节庆,喜欢唱歌的母亲就带着女儿一块去听戏。那个年代很少有女孩子念书识字,母亲毅然送她去上学。在小学读书时,音乐老师臧玉科让她掌握了基本乐理,学会了许多歌曲,引领她走上了追求艺术之路。
这样无忧无虑的时光被日军的炮弹摧毁了,那年小兰玉12岁。别看她年纪小,但唱歌很好听,大家都说她的歌声像百灵鸟一样。她开始学唱抗日救亡歌曲,并和小伙伴们一起唱着歌、打起小纸旗上街抵制日货。当日寇的飞机轰炸唐县县城时,她懂得了“不抵抗就是死路一条”的道理。她也曾听说三叔王鹤寿(曾任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)很早就外出参加革命了。1937年10月,唐县第一次解放,抗日民主政府设在城西二十多里的北店头。她投奔“抗日自卫会”,成了正式成员。从此,王兰玉改名王昆,进入“地方干部集训班”学习,男女学员一百多人,吃大锅饭,睡通铺,王昆性格开朗乐观,曲不离口,快乐得像只小鸟。每次上课前要集体唱歌,她既领唱又独唱,成了有名的“金嗓子”。
1938年3月8日,王昆担任了县妇救会宣传部部长,后又兼任抗日小学的音乐教员。她剪短了头发,系上了皮带,背着妈妈亲手制作的挎包,不仅亲自撰写宣传材料、刻制油印宣传品,而且单枪匹马,走村串户,站在土台上,高唱抗日歌曲,进行抗战演讲,动员妇女做军鞋支援前线,动员青年参军打鬼子,当场就有几名进步青年报名参加八路军。
有一次,县领导突然安排王昆到下苇子村演出。那是1939年3月初的一个晚上,她深情演唱了歌曲《松花江上》等,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。不久,她接县里通知,到八路军西北战区服务团(以下简称“西战团”)驻地管家佐村报到,成了文艺兵,那一天正是她的生日。事后她才知道,那晚演出时,西战团负责人周巍峙正在台下对她进行“现场考试”呢。
年仅14岁的王昆穿上了宽大的军装,盖住了她的膝盖,袖子卷起半尺多。那个时候,敌人扫荡很频繁,每人都随身挂着手榴弹。王昆不仅有手榴弹,还有一把剪子,时刻准备与敌人殊死一战。他们参加了反扫荡,经常与敌人遭遇,有的战友就牺牲在眼前。王昆年纪最小,但也背着大背包,一路走一路唱,用瘦小的身躯与队伍一同走遍了晋察冀边区各地,几次遇到生死考验,所幸都与死神擦肩而过。
1943年4月,刚过完生日,年满18岁的王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接着,她与周巍峙结为伉俪,举行了简单的婚礼。抗战相持阶段,日寇加强了对敌后根据地的扫荡和蚕食,西战团的许多成员对前途有些迷茫。上级辗转千里送来一本残缺的油印本《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》,他们终于有了前进的方向:文艺要为人民服务。于是,他们积极参加反扫荡,动员农民参军,开展减租减息等宣传鼓动工作,并创作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歌曲、一幕幕催人泪下的戏剧,使文艺真正成了“团结人民,教育人民,打击敌人,消灭敌人”的武器。1944年春,周巍峙接到上级命令随部队返回延安。为了隐匿行踪,需要步行千余里。王昆二话没说,扎起绑腿,背上包袱,跟着队伍一块儿向延安出发。行军途中,她的歌声还是那样嘹亮,那样甜蜜,有人夸她嗓子像自带了“麦克风”。
队伍跋山涉水,艰难前行时,王昆突患重病,只得留在老乡家中养病,成了离群的孤雁。两个月后,她身体还没完全恢复就急着出发。当黄河横在眼前时,还是由四位农民用两根扁担拴在一把座椅上,踩着水、抬着她渡过了黄河。所以,她一生始终感激农民兄弟,铭记着人民群众。
人民歌星
经过长途跋涉,终于到达延安,此时她已瘦骨嶙峋,体重下降到四十多公斤。但她欣喜的是第一次见到了离家多年的亲人——在中央组织部工作的三叔王鹤寿。不久,王昆进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声乐,并加入了鲁艺文工团。一有空,她就跟随民间艺人学习唱秦腔和信天游,婉转悠扬的歌声常常在桥儿沟的山坡上、树林里、小河边回荡。
1945年初,鲁艺文工团决定排演新歌剧《白毛女》。这部歌剧的主角是喜儿。经过一番挑选,最终找到了能歌善舞还会演的王昆。为了演好这个角色,她一遍又一遍地学“摔跤”,两腿摔得青一块、紫一块,甚至流血;晚上点着煤油灯学习,写下自己排练的感悟。她和周巍峙商量,打算晚几年再生孩子,丈夫不仅尊重她的想法,而且鼓励她演好这出戏。
当年4月23日,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。28日晚,中央党校大礼堂灯火通明,歌剧《白毛女》正式公演。贫苦佃农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逼得喝卤身亡,喜儿扑在爹爹身上以哭代歌,哭中有歌,撕肝裂肺,直穿人心……观众席上,毛泽东、朱德、刘少奇、周恩来和700多位代表,还有各界观众,都深深沉浸在剧情之中。毛主席用手绢擦着眼泪,叶剑英等也止不住掉泪。演出结束时,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。这部歌剧在延安演了30多场。1946年,在张家口怀来前线为我军战士演出,一两万人坐在背包上看得热血沸腾。战士们看了演出后,在枪托上刻写了“为喜儿报仇”的誓言。王昆扮喜儿从1945年演到1962年,不仅在国内演,还到东欧十几个国家演,一直演了17年。《白毛女》唱响了解放区,轰动了北京城,震撼了全中国,影响了全世界。
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,大型音乐舞蹈史诗《东方红》于1964年10月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连演数场,场场爆满。王昆在这部史诗中演唱《农友歌》,深刻而又完美地表现了人民翻身、当家作主的喜悦与豪迈之情。6日晚,毛主席亲临观看演出,并兴奋地对身旁的杨成武做出了一个威武姿势,称赞王昆:“很有当年湖南妇女的革命气概哩!”演出结束,周总理走到王昆面前称赞道:“你是20年前《白毛女》,20年后《农友歌》啊!”
得到周总理的夸赞,王昆不由想起1954年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,周总理对自己的嘱咐。那年她正准备到天津中央音乐学院进修,由苏联声乐专家授课。说起此事,总理很严肃、郑重地对她说:“你去学习是好事。但学归学,只能学好,不能学坏。什么叫好?就是你学完之后,不能让我们再也认不出你来,只能让我们觉得你比以前唱得更好了,但还是王昆不是别人。什么叫学坏了?那就是我们听收音机时,听不清是谁,以为是另外一个人。”
不久,王昆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。果然,苏联专家试图改变王昆“原始的村野”状态,令她一时迷茫于“土嗓子”和“洋嗓子”之间。一次,王昆试着用新学到的发声方法为周总理演唱,总理的评价却是“不洋不土”。之后,王昆一直很痛苦,思考着如何在保有自己演唱个性的前提下,吸收西洋声乐的优势。经过苦练,王昆又一次演唱了个人的保留曲目,周总理夫妇听后非常高兴,并感谢王昆的歌声使他们又回了一趟延安,嘱托她“永远为人民歌唱!”总理的谆谆教诲,让王昆记了一辈子,也让她成了真正的“人民艺术家”。
歌坛伯乐
王昆的歌喉高亢嘹亮,音色清纯甜美,表演朴实无华,成为中国新民族声乐的开拓者,新民族歌剧的奠基者,也是大家公认的伯乐,是音乐百花园中的育花人、护花神。
1949年起,王昆在中央戏剧学院、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演员。1962年1月东方歌舞团正式成立,王昆担任艺术委员会主任。1966年后“文革”动乱,王昆受迫害停止了十年练声。1976年1月8日清晨,她听到周总理逝世的消息,冒着严寒,奔向医院,因安保阻拦,只能跪在大门对面的雪地里,嚎啕大哭。在悼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时,阔别舞台多年的王昆亲自登台演唱周巍峙作曲的《十里长街送总理》,几次泣不成声,旋律荡气回肠。1977年9月,王昆被任命为东方歌舞团领导小组副组长。茅盾欣然为王昆赠诗:“早岁歌喉动八方,延安儿女不寻常。新人旧鬼白毛女,陕西江南大垦荒。白骨妖精空施虐,丹心兰蕙自芬芳。若非粉碎奸帮四,安得余韵又绕梁。”
1982年,王昆担任东方歌舞团团长兼党委书记。在她任职期间,东方歌舞团平均每年推出一台新的歌舞晚会,奔赴大江南北、边寨海疆演出。到昆明慰问对越自卫反击战受伤战士,深入病房蹲在重伤员面前唱了一首又一首歌曲,点燃了他们重新生活的信心。在大型演出中,她是响当当的主持人,主持风格诙谐、幽默、生趣、高雅,成为演员和观众的“桥梁”。那时,经营性演出的售票率达百分之百。1983年,在上海有6500个座位的文化广场,连续演出四十多个满场,最后一场实在无法满足观众需求,只得临时出售加座和站票。
上世纪80年代初,许多人对流行音乐颇有微词,但王昆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,表现出一位艺术家的宽广胸怀。在她的大力促成下,1986年5月9日,东方歌舞团策划并推出了一台名为《让世界充满爱》的演出,一百多名歌手参加了演唱会,这是中国流行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,而王昆就是中国流行音乐的推动者。
王昆选择学生有教无类,只论才华,不论出身、文凭与年龄。郑绪岚是天津某厂的徒工;索宝莉是小兴安岭林区的建筑工人;陈俊华是从西北部队来的义务兵;郭蓉则是一个随父亲走街串巷的流浪艺童……对于教学,王昆精益求精、因材施教,最强调唱歌的“味儿”。她会根据不同人的音质和音色,找到一条适合他们发展的道路。在她的发现、培养和推荐下,朱明瑛、远征、郑绪岚、程琳、郭蓉、王娜等许多歌唱家脱颖而出。那些年,东方歌舞团像卫星发射架,把一批有才能、有潜质的歌手送至星空。
1983年,中央电视台首届春节联欢晚会上,王昆的学生索宝莉以一曲《夫妻双双把家还》一举成名,正是由于王昆对这首传统黄梅戏插曲进行了改编,完成了把戏剧音乐改成民歌的“跨界”尝试。在春晚大放异彩的成方圆、费翔等都得益于王昆的推荐。当新年钟声敲响之后,作为晚会的艺术顾问王昆向全国观众致新年贺词。
当年,龚琳娜创作《忐忑》这首歌时,许多人对这种全新的演唱方式难以接受,王昆是最先给予龚琳娜鼓励和认可的人。她对龚琳娜说:“要坚持自己的风格,不要随波逐流。”在音乐领域,王昆的审美视野是独具前瞻性和包容性的。作为老师,她真正做到了因人施教,是一位慧眼识珠且德艺双馨的“歌坛伯乐”。
王昆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慈母一样,呕心沥血,精心哺育,从未向学生收取费用,有时还要付出,管吃管住更是家常便饭。曾有一位学生在参加青年歌手大奖赛时,需要花费资金购买配器,王昆立即伸出援手。
2009年7月,王昆正式收九岁的黄嘉琪(豆豆)为“关门弟子”。这段相差75岁的师徒缘分,成为音乐圈的佳话。2010年7月,因为怕耽误豆豆的文化课,王昆竟然坐飞机到深圳,专程给豆豆上音乐课。师徒二人在琴房里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,这一场景令人感动。
王昆生命不息,歌唱不止,其艺术生命的长久与旺盛是个奇迹。退居二线后,她仍然拎着行李箱,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,唱遍了部队、山村、矿山、油田,并三次回延安访问演出。她在中央电视台举办声乐讲座,到各地办声乐培训班。她还组织“中国著名歌唱家演出团”赴美国进行慰侨巡回演出。2009年,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王昆从艺70周年师生音乐会,国务院时任总理温家宝发来贺信,中共中央政治局时任常委贾庆林、李长春、贺国强等到场观看,她带着病痛一连演唱了十几首歌,赢得一阵又一阵掌声;2010她还坐着轮椅指导复排歌剧《白毛女》,后又选定王娜为“民族声乐艺术传承人”,举行拜师仪式……
2014年10月2日,纪念《东方红》首演50周年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,王昆强忍刚刚失去丈夫的悲痛,最后一次登台演唱。原计划于12月份在人民大会堂举办“把歌声留给未来”——王昆和她的朋友们专场演唱会,可惜成了一个无法履行的约定,11月21日王昆因病去世,告别了她钟爱并奉献一生的民族声乐事业!24日《人民日报》发表《把歌声留给未来》的文章,追忆王昆老师。27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的歌唱家王昆遗体送别仪式上,没有哀乐,只是响起了由王昆的学生、亲友集体歌唱的经典老歌——《北风吹》《夫妻识字》《农友歌》《母亲的光辉》等。王昆把天籁般的歌声留给了未来、把温和慈祥的笑容铭刻在几代人的心中,她用一生的成就铸造了中国音乐史上的丰碑。(丁庆江 陈怡 张杨 翟秀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