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区里面住的,大都是80岁以上的老员工,我们迫切希望能够早日通上天然气。”
“居民楼里到处都是飞线接电,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,希望政府能够早日解决。”
……
2024年5月16日,家住东台镇地毯厂宿舍的市民刘孝祥,代表南北2幢楼80户居民来到东台镇综合治理办公室,怒气冲冲地“要个说法"。
刘孝祥提及的地毯厂宿舍已建有37年,是典型的老旧小区。收到诉求后,东台镇综治中心立即组织镇物管办、安全办、汤泊社区等召开专题会议,协同会商。镇主要领导牵头落实专人与专项资金办理,镇综治中心全程跟踪服务。
经过5个月的共同努力,去年底,刘孝祥与其余80户居民终于迎来大喜事:“家里通上了天然气!”这也让刘孝祥从“怒访”转为“点赞”。
群众在遇到矛盾纠纷时,第一时间有地方说理、有机构评理、有专业人士调解,是近年来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的生动实践。
近年来,我市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实体化建设、实战化运行、实效化提质、数字化赋能,在合力推进源头预防、矛盾调处、融合化解上取得显著成效,更多围绕“一站式基层治理现代化创新实践”,不断在基层“开花”。
一站式受理:矛盾纠纷“一门化解”
“遇到问题来这里就行了,什么都能解决,根本不用担心跑错门、找错人。”4月15日,市民孙荣喜来到了市综治中心,为工作人员“接诉即办”点赞。
3月12日,孙荣喜、吴强等5人走进了市综治中心,向工作人员反映“丁公桥桥南向西道路损坏严重”一事。收到诉求后,中心第一时间展开调查核实,现场勘查后迅速交办维修,成功化解孙荣喜等人的烦恼。
“丁公桥是我们每天必经之路,这一安全隐患的解决,了却了我们好大一桩烦心事。”孙荣喜感慨道,自己从未想过“问题的解决会如此简单”,“过去解决问题要跑断腿,没想到现在只需要进‘一扇门’。”
和孙荣喜有相同感受的,还有在溱东某厂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沈鹏。前不久,他在溱东镇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帮助下,顺利要回了欠薪3000元。“大到上百万元的劳资纠纷,小到邻里间垃圾桶的摆放位置,所有的矛盾纠纷都可以在这里解决。”窗口工作人员介绍,如今,遇到婚姻家庭、债务、劳资、物业等纠纷,或者有需要解决的急难杂事,直接到综治中心“要个说法”,成了溱东老百姓的共识。
基层社会治理涉及的领域广、对象多、问题繁杂,综治中心就在千头万绪中捋出一条主线,并快速反应、清晰判断,能够让群众一站式解决。
“一站式”,就是让群众只进一扇门,只找一个机构,不必东奔西跑。“多元化解”,就是多部门紧密合作,司法调解、行政调解、人民调解多调合一,警调联动、检调联动、诉调联动共同发力,力争做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受、一揽子调处、全链条解决。
近年来,我市加快布局、构建市镇村三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“一站式”调解体系,形成了“中心吹哨,部门报到”“中心指派,专家到位”的部门联动、上下联动格局,推动城乡多元调解组织全覆盖。
市级中心由市委政法委牵头,组织综治、公安、法援、司法、人社等12个部门单位入驻,建立由政法委、法院、公安、司法、信访等部门分管领导轮值的领导带班机制,通过集中办公、集约管理、集成服务,实地就地接待群众,协调解决重大矛盾纠纷。
镇级综治中心,整合司法所、派出所、交巡中队、法庭、检察室等基层矛盾调处化解中心(站、室)入驻,牵头协调解决“一站式”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日常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疑难问题。
村级综治中心依托(社区)党群服务中心、调解工作室、微网格工作站等功能场所,构建“网格、人民调解委员会、村级党组织”三级组织架构,强化排查预防,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纠纷。
与此同时,制定全市综治工作领导责任制追究办法,细化入驻综治中心各单位责任清单、化解清单、销账清单,对化解责任不落实、工作不到位导致风险外溢上行,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,严肃倒查问责。
定分止争于微末,消弭矛盾于无形。
在一次次化干戈为玉帛的过程中,市镇村三级“一站式”解纷成效得到检验——群众的“操心事”成了“顺心事”,“烦心事”变成了“安心事”,点点“盆景”最终在东台变成了处处“枫”景。
一组数据展示了“一站式”解纷的工作成效:今年3月统计,市、镇、村三级平台,月接待群众6000余人次,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案件2000余件。
一揽子调处:多元调解“一步到位”
大门敞开听诉求,市综治中心成为矛盾化解“终点站”。采访中,许多一线的矛盾纠纷调解员都有共同的感受:过去调解靠“磨嘴皮”,现在调解更高效了。
调解的高效,源于资源的高效整合——部门“大合唱”取代“独角戏”,让综治中心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整合,而是通过机制重塑实现“化学反应”。这种“部门联动、联调联处”模式,正是东台化解复杂矛盾的“密钥”。
2024年7月16日处理的农民工欠薪问题中,市综治中心在接到案件后迅速成立由法院、公安、人社等多部门组成的多元调解工作组,集中把脉、会诊,于一个月内就将问题顺利推进解决。
十多名被欠薪者中,一名陈姓劳动者直言,“‘一站式’解纷,让我们有了个说理的地儿”。
这是我市高标准推进综治中心建设的生动实践。近年来,我市注重重心前靠,工作下沉,积极整合各项资源,建机制、统平台、通“堵点”,创造特色鲜明、独树一帜的多元纠纷化解“东台方案”,绘就善治东台“新枫景”。
在市综治中心,常驻着相关部门业务能力强、熟知法律法规的业务骨干80余名,新聘退役军人、律师、保险代表等20余名专职调解员,配备速裁庭、融和法庭、远程法庭、商事仲裁庭以及交通事故、医疗纠纷、婚姻家庭等综合调解室、专业调解室和审判仲裁机构。与此同时,中心还在进一步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纠纷化解的渠道,不断扩大多元解纷“朋友圈”,为矛盾纠纷的化解提供了更多的选择。
一组“金牌搭档”的默契堪称典范:法官释法析理,镇街厘清问题脉络,调解员疏导突破心结,律师提供法律咨询,而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问题解决。其中最典型的,要数去年7月17日,调解员王炳全等人共同调解的退役军人王峰(化名)的邻里宅基地问题,“老王说的话在情、在理,我们双方都不得不‘听劝’。”王峰笑着同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。
坚持统筹专业力量与社会资源形成的分工负责、良性互动的调解模式,为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东台样板注入了多元解纷源头活水,化解了一批“骨头案”。
除市级综治中心外,市委政法委相关工作人员透露,镇级综治中心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和专业调解队伍,参照市综治中心模式,与法庭、派出所、退役军人服务站等加强对接联动,设立个人品牌调解工作室,吸纳平安志愿者、社会工作者、群防群治队伍、心理服务等社会力量。村级综治中心整合网格员、社会工作者、“两代表一委员”“五老”人员、“法律明白人”、法律顾问、志愿者等资源,推动调解组织、政法等部门力量下沉、挂钩结对,实现人民群众诉求表达、利益协调、权益保障“三个通道”更加通畅。
从分散到集约,从单一到多元,基层治理的根基也在持续夯实。
全链条化解:创新机制“一网包揽”
物理空间的打造,让矛盾纠纷调解各部门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聚指成拳的转变,而工作机制的创新,则为风险防控织就了一张全天候、立体化的“安全网”,实现了被动应对向主动出击转变。
“在坚持‘一中心’交办,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同时,我们构建了上下贯通、左右互通、衔接顺畅、协调有序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。”什么是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?这位工作人员用“强化机制沟通衔接”“延伸‘智’理神经末梢”“优化运转规章流程”概括。
建成了以市级综治中心为主导,各镇区综治中心为基础,各村居(社区)调委会、网格员为触角,多个行业性、专业性调委会为支撑的大调解网络,持续优化“综治中心+网格化+铁脚板”工作模式,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服务作用,让社会治安、矛盾纠纷、公共安全等风险隐患能在第一时间发现、第一时间解决。
充分利用“盐政通”“东台市交通事故一体化平台”“远程法庭”、微信视频、“腾讯会议”等平台扎实开展远程调解,实现“一站式”平台信息互通、优势互补、工作联动、矛盾联调,真正实现了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。
建立健全三级“一站式”平台工作研判、内部管理、督查督办等日常运行制度,对涉及多部门或疑难复杂的诉求,通过联合接待、调处、帮扶,实现群众诉求“一窗式受理、一站式接待、一揽子解决”。
去年,市民王盼盼(网名)因为一件8.8元的网购小商品“惹”上了麻烦,“在刷手机的时候不小心点了‘拼单’,后面也正常退款了,没想到东西还是到了。”同样让王盼盼没想到的还有和货一块儿来的“官司”,这让她懊恼不已。经网格员建议后,她来到了市综治中心寻求帮助。
“如果正常走诉讼程序,当事人前后可能需要承担五百多元的诉讼成本,还会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。”为快速帮当事人解决问题,市仲裁部门相关工作人员选择采用“人民调解+司法确认”的方式来解决纠纷,并在第一时间联系了远在江西电商经营者开展了线上调解,促使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。
一条网线,调解两家。
作为信息化、多元化和智能化新时代背景下创新的方式,“指尖调解”在东台已经算不上“稀罕”。
“结合纠纷需要,我们会根据情况选择现场调解、微信调解、电话调解,”一调解员展示着手机里的上百个微信群感慨:“群众解纷甚至‘一次都不用跑’。”
记者采访过程中注意到,谈及这一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“东台样板”,“治未病”作为关键词,出现了数十次。
如何“治未病”?东台的答案,是坚持法治兜底。
近年来,我市始终坚持调解优先、层层递进、司法保障的多元化解工作体系,依托“人民调解+司法确认”模式,发挥人民调解“第一道防线”的作用,为审判减负、为解纷加速——
延伸法治触角。构建“法院+工会+劳动仲裁”“法院+交警+保险协会”等工作机制,前移调解关口,汇聚部门合力,为群众提供门槛更低、诉讼更方便、保障更及时的司法服务。关注与人民、群众密切相关的“医、食、住、行”案件,加强金融、家事、医疗、物业、交通等专业化调解力度,推动更多法治力量向引导和疏导端勇立,从“源头”提供调解、审判服务。
强化诉调对接。在诉讼服务工作中提供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指引,通过制发司法建议推动精准治理,向诉讼前端延伸做实指导调解,努力推动能在诉前化解的纠纷不进入诉讼程序,切实减少“纠纷转诉讼”“诉讼转执行”“审执转信访”等程序空转。
筑牢“息诉”防线。结合速裁、融合法庭,采用当地审、当场调、当庭结、当时执的定分止争模式,加大巡回审判力度,能解决的案件不留给下一程序,共同推进矛盾纠纷防于未发、化于基层、止于诉前。
“一些看似很小的矛盾纠纷,却在基层工作中占据极大比例——我们不怕问题小,只希望群众不要嫌麻烦,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们解决。”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,各级综治中心也将朝着有牌子、有场地、有力量、有职责、有机制、有效果的目标迈进,确保人民群众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,都能够依法推进。(贾佳 苏航 乔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