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深如海,村庄、田野静默而立。80岁军旅作家杨德昌的书房就掩映在南沈灶的村庄里。
但见,不大的书房内,三面环书,朝南靠窗摆放了一张书桌。书架上,各类中外名著有序摆放,各种茶宠、摆件点缀其中,墙上是杨老自己的书画。“我这边没有什么珍贵的古籍善本,摆件也都是些普通的摆件,它们价值不在于价格,重要的是它的艺术美。”杨老如此表示。
杨老说,自己能成为一名军旅作家,得益于苦读。特别是在部队里做图书管理员的那段日子,近水楼台阅读过古今中外大量藏书,“中华人文,源远流长;古籍典章,汗牛充栋。为了读书,我就买书,书买多了渐渐变成藏书。日积月累,我便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房。”
上海的家里有书房,老家的农家小院里有书房;有摆放工具书的书房,也有绘画研习书法的书房。书房,成为杨老人生中重要的驿站,每次外出回来,他第一个奔赴的,就是书房。就在这间位于老家的书房内,杨老收藏了两万多册书,主要为历史文学类的书籍,比如跟随了自己四十多年的鲁迅全集、译林经典系列名著、张爱玲系列小说等,书籍虽多,却整齐有序,中文、历史的集中在一处,外国名著也相对集中,杨老表示,自己买书必看,看完了再收藏进书柜,这里收藏的每一本书,他都看过了。
杨老说,藏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,一本书丢了会几天都睡不着觉。“你把自己的业余时间用在读书上,一定会有收获。”在他看来,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多读一些正能量的书籍,比如《毛泽东选集》《邓小平时代》《习近平在正定》这类的书。智慧从书中来,力量从书中来,在这些书中,能够找寻人生的方向。
书房内,杨老还专门辟了几个隔间摆放自己的作品。作为作家,他创作出版了《冷海》《又见沧海》《大洋握手》等长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。担任海军博物馆馆长,他出版了长篇历史纪实《炮殇》,主编《中国古代海军史》《中国近代海军史》《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史》等。每一件作品,都是宝贝,也是他献给自己读书人生最好的礼物。
虽说书籍给予他写作源源不断的养分,然而杨老一再表示,作家写作,还应该走出书房。“闭门造车的著述与实际发生的文化现象容易脱节,所以要走出书房,在行走中洞察,在触摸中感悟,在跨越中思索,在烛照中叙述,从而交织形成独特的人文情怀。”杨老如此表示。
当兵60多年,杨老在部队的各个岗位锻炼过,然而,他最珍视的,是自己做军事记者的那段经历,祖国的高山、海岛、军港、机场,他几乎跑遍了。并且,数次参加西太平洋和南中国海远航,三次随舰巡逻南沙群岛,出访过韩国、泰国、柬埔寨、英国、德国、智利、巴西、阿根廷、菲律宾、美国本土和夏威夷,近距离接触各国海军。既多读有字之书,也多读无字之书,丰富的人生经历,化成了杨老笔下奔腾的文字。作为记者,他曾获中国新闻奖,有多篇新闻作品被遴选为全军军事新闻范文,并出版了新闻集《绿水蓝水》。
近十年,杨老选择了在家乡读书、写作,于是这间书房,便盛放了他古稀之年的3000多个日月之行。杨老表示,自己很感恩于这个安静的书房,他最近几年的历史文学作品,如《静待花开》和《海权!中华海权!》都是在这间书房撰写完成的。“《海权!中华海权!》写了整整六个月,我每天码字三至五千,可以说五十余万字一气呵成!”据悉,《海权!中华海权!》还荣获新华社发布“‘新华荐书’2022年十大好书”。
书房中有我,我有书房。
在杨老的书房,你能感受到的不仅是自得其乐的岁月静好,更有坐拥万册图书的人生幸福。(陈美林 班雪凡 刘进涛)
扫码看视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