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爱华
蚌蜒河,是江苏中部的一条重要河流,在里下河地区的众多河流中,以其悠久历史独具特色。它呈东西走向,与兴化境内卤汀河、南官河交汇于兴化市老阁村,一路蜿蜒,横穿渭水河、西塘港、东塘港、盐靖河等,至陶庄南柯堡后折向东,绵延九十里,在东台境内与梓辛河合流注入串场河,最终汇入浩渺的黄海,融入中国的海洋版图。
蚌蜒河,在其东北方向与卤汀河交汇之处,崛起一座高墩隐于碧树绿荫之中的老阁村便坐落于此。这座看似普通的村落,曾是千年陵亭古镇,自唐以来,历代都有记载。明、清《一统志》及《兴化县志》均载:“陵亭镇:(兴化)县南三十五里。”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,造就了老阁(陵亭)一千多年的农耕文明。
蚌蜒河,被两岸百姓亲切地称作“母亲河”。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而神奇的传说。很久以前,里下河地区的东台西溪饱受洪涝之苦:干旱年份,土地返碱,白茫茫一片;发大水时,遍地洪水,白浪滔天,只因缺少一条贯通东西、可灌可排的通海河道。
相传,晏溪河住着一只修炼千年的蚌精,见百姓流离失所,心生善念,决意从南黄海西溪至高邮湖之间开挖一条兼具灌溉、排涝功能的泄洪通道。它从西溪出发,日夜兼程向西行进,行至兴化穆家堡时,被一只虾精挡住去路,虾精以锋利芒刺蜇向蚌精,蚌精剧痛之下连打几个滚,由此,在兴化就留下了“虾家湾”的传说。蚌精忍痛折向西南数百米后,继续向西而去,至兴化市沈伦镇在米厂后歇息,所歇之处,形成一状如蚌的数百亩小水荡,得名“后泊”。一路奔波劳累,蚌精到了兴化陵亭镇(今老阁村)已是精疲力竭,最终力竭而亡。它以伤痛之躯“犁”出的宽阔蜿蜒的河道,便是蚌蜒河。美好的传说,启发人们积德行善,乐善好施,也为蚌蜒河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。
蚌蜒河,亦称“驳盐河”,北宋以来因运盐而得名,它是沿海各大盐场驳运海盐的水上通道。因与张士诚关联,它曾被朱元璋视为“王气”聚集之地。元末朝政腐败,民不聊生,各地起义如星火燎原,英雄豪杰辈出。原籍兴化的盐民张士诚,常贩运私盐卖至江南,为在蚌蜒河畔起义抗元筹措银两。他宽待属民,施行仁政,然而最终败给了朱元璋。成王败寇,刘伯温与朱元璋心意暗合,以蚌蜒河王气升腾之名,下令建“九寺十八堡”以镇压,十八座军事屯堡依蚌蜒河两岸而建,用以监视张士诚旧属部众。数百年后,它早已失去了最初的军事意义,那九座被建来镇压王气的寺庙,也大多湮灭在历史的烽烟中。
1941年6月,抗日烽火燎原,陈中柱将军率部在蚌蜒河武家泽段与日军决战,身中六弹壮烈牺牲。敌人打扫战场时割走了他的头颅,事后他的遗体由百姓冒死安葬,他的妻子从泰州寻回了陈将军的头颅,遗体重新安葬于泰州西门外西仓桥下。1987年,陈中柱将军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。2014年9月,陈中柱将军入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。
直至20世纪末,蚌蜒河仍是重要航道。后随着公路运输的兴起逐渐衰落。近年来,东台、兴化两地政府携手治理,通过加固堤防、生态修复、疏浚河道等措施,让蚌蜒河重新成为保障两岸安全的防洪排涝的“生命河”。同时连接通扬线黄金水道,打通了两地水运路线,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。
今日的蚌蜒河,鹭鸟翔集,芦苇摇曳,风光旖旎。它静静地流着,一路向东,续写着梦里水乡的传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