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日的东台,从清爽整洁的城区主干道到窗明几净的乡村院落,从规范整齐的垃圾收集点到悄然蝶变的街角巷陌,一幅颜值与气质并存的城乡新图景徐徐展开。这背后,是我市以绣花功夫深耕市容环境治理的不懈追求,更是全市上下共同书写的民生答卷。
“以前小区里装修垃圾堆得乱七八糟,现在统一放在指定点位,清运也及时,看着就舒心。”家住市区某小区的居民王女士的感受,道出了东台建筑垃圾治理的显著成效。
建筑垃圾往往乱堆乱放、无处安放,市城管部门针对这一城市治理“顽疾”,精准发力,牵头制订专项整治方案,将规范贯穿于收集、贮存、运输、利用、处置全链条。专项行动开展以来,全市337处建筑垃圾问题点位已有302处完成整改,89.61%的整改率背后,是900多吨无主装修垃圾的清运清零,是32个在建工地出土情况的精细备案,更是169辆建筑垃圾运输车的“焕新升级”——每一辆车都保持着整洁外观、醒目标志与齐全装置,成为流动的城市文明符号。
如今,全市居民小区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实现全覆盖,15座镇村建筑垃圾调剂场与348个农村堆放点星罗棋布,2.5万余吨建筑(装修)垃圾在这里找到“归宿”,其中3200吨经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。建筑垃圾处理正逐渐从城市治理“痛点”转为提升民生福祉的“亮点”。
“村里的垃圾桶分类放得整整齐齐,保洁员每天都来收,再也看不到垃圾堆成山的景象了。”唐洋镇红色村村民李大爷指着崭新的四分类垃圾收集亭,笑意盈盈。
我市以“户分类、组保洁、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市处理”为目标,织密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。全市18个镇(区)的20座垃圾中转站高效运转,2052名保洁人员坚守一线,760辆一级清运车、30辆二级转运车穿梭城乡,215座新增分类收集亭与近万只分类垃圾桶融入百姓生活场景。
今年1至5月,11.3万余吨生活垃圾实现全量焚烧,无害化处理率与农村收运处置运维率双双保持100%,数字背后,是“垃圾不落地”的日常实景,更是城乡居民共享的洁净福利。
清晨的望海路,往日流动摊点扎堆的景象不见踪影,取而代之的是井然有序的沿街商铺;傍晚的海陵路,非机动车整齐停放,不见了乱停乱放……这是我市聚焦市容环境重难点精准施策的生动写照。
以冬春环境整治为契机,我市对出店经营、流动摊点等开展常态化攻坚。打出延长巡查时间、增设临时疏导点、强化宣传引导“组合拳”,上半年累计清理流动摊点3950多处,整治出店经营810多处,规范非机动车停放5120多处。从清理90多处牛皮癣小广告到收起107条违规横幅,从纠正82处乱停充电行为到规整60多处乱堆乱放,每一个数字都凝结着城市管理者的汗水,更让“精致东台”的轮廓愈发清晰。
城市的文明,藏在细节里。2800只破损垃圾桶的及时更换,让垃圾分类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更畅通;望海路、范公路等主干道的定期冲洗,让路面“本色”尽显;公厕内外的常态化保洁,让“方便之处”更方便……这些看似细微的改变,却让市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与舒适。从公厕管理、道路保洁等“小事”入手,我市聚力攻坚、长效管护,让环境治理充满民生温度。
户外广告是城市的“脸面”。随着我市户外广告设施设置专项规划的落地,24处违规灯箱广告被规范整治,42处店招店牌经审批后焕然一新,150余处牛皮癣小广告被彻底清除。如今,街头的广告牌不再是“视觉污染”,而是融入城市风貌的独特风景。
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提升,从专项整治到长效管理,我市正以久久为功的韧劲,将市容环境治理的“施工图”变成群众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实景画”。这份关乎民生、连着民心的“环境答卷”,让宜居宜业的底色更鲜明,让百姓的幸福指数节节高。(顾敏 周礼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