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秋,溱东镇学校的教室里,朱红兰老师如过去二十五年那般站在讲台上。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痕迹,却未曾带走她眼中的光。她身体羸弱,却始终含笑:“我是抗癌战士,教室是我的疗愈的场所,孩子们是我最好的良药。”
在教育事业中,朱红兰是坚韧的引路人;在家庭生活中,她是默默的守护者。丈夫长期在外,父母年迈多病,她独自扛起照顾之责——去年为父亲辗转求医,不辞辛劳;母亲骨折,她日夜陪护。即便如此,她从未让家事影响教学,始终以热情与执着奔走于家校之间,成为同事与学生心中的榜样。
面对教育数字化浪潮,49岁的朱红兰没有退缩。她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智慧教育技术,虚心向同事请教,刻苦钻研技术,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相融合。“以前我们让孩子凭文字想象,现在可以通过多媒体带他们身临其境。”她常说,互联网能让农村孩子看见更广阔的世界。
哪怕在寒暑假住院治疗期间,她仍倚靠在病床上通过平板电脑批改全班作业。每份作业她都逐题审阅,不仅指出错误,更逐一撰写评语。在推进“6+1”课堂教学改革中,她将智慧教育融入课堂“导”学,激发学生兴趣;“思”环节中,她强忍病痛巡视记录;“议”“展”阶段,她频繁走下讲台鼓励学生展示;“评”课环节,她精讲规律方法;“检”环节则严格把握时间,从不拖堂。即便治疗期间,她也通过线上方式同步落实教学任务,以执着坚守让课堂焕发生机。
她所带班级的成绩名列前茅,但她更看重的是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与问题的及时纠正。“不仅是为了考上好高中,更是为了他们未来走得更稳、更远。”
朱红兰尤其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。学生小周因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叛逆,她便以母亲般的细致关怀渐渐走近他。一次次“偶然”的问候、一份点心、一本鼓励笔记本、每周的谈心,她用自己与病魔抗争的经历告诉他:“人生会有不幸,但不能失去希望。”慢慢地,小周开始抬头听课、主动默写背诵,甚至在作文中流露出细腻情感。朱红兰用批注与手绘小花不断鼓励,使他逐步打开心扉。
2019年至2022年间,朱红兰因不明腹痛辗转省内外多家医院,经历多次检查与两次高风险手术,最终被确诊为肠道恶性肿瘤。术后,她毅然返回讲台。同事不解:“缺你一个人吗?”家人心疼:“不要命了?”她只是淡然一笑:“作为一名党员、一位教师,我要和孩子们在一起,这比什么都重要。”
她合理安排治疗时间,利用假期集中治疗,学期则全身心投入教学,始终以乐观豁达面对困难,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。“如果上苍给我二十年,孩子会长大走远。唯有工作让我保持活力,与学生一起让我忘记病痛。”二十五年来,她用日复一日地坚守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。
每天清晨,她总是最早到校,迎接学生,耐心答疑,认真批改作业。“教书育人是我一生的选择,讲台是我的良药,学生是我的星光,我无怨无悔。”
在平凡的乡村讲台上,朱红兰以爱心、责任与乐观书写不平凡的教育人生。她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,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“师者,所以传道、授业、解惑也”的深刻内涵,践行着“学高为师,德高为范”的崇高誓言,展现出当代乡村教师可贵的品质与情怀。(朱洪山 吉斌 包卫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