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7日晚8时,东台中学高一年级组办公室灯火通明。高一(2)班班主任冯兆堂认真聆听记录着周例会的各项安排。浅粉色衬衫映衬着他寸头下根根灰白的发丝,在灯光下格外醒目。一个多小时后例会结束,他便马不停蹄地回到班级,辅导学生作业,与班干部交流班级管理情况。令人难以想象的是,这位鬓染霜华的教师,竟是一名90后。
1990年出生的冯兆堂,从教11年,担任班主任9个年头。每天清晨6点10分到校,晚上10点40分离校,工作时长超过16个小时,这样的作息已然成为他的日常。被学生亲切称为“定海神针”的他,始终用责任与爱心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。
“说实话,做班主任真的很辛苦很累。”冯兆堂坦言,只有高考结束那天,才会觉得特别轻松。平时总觉得学生总在眼前晃,有一种离不开的感觉。即便是假期,他也会在班级群里推送积极向上的话语,鼓励学生在家自主学习。这份牵挂,早已融入他的生命,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走进他的物理课堂,思维的火花如璀璨星辰般不断碰撞、绽放。教室门口悬挂着他的班主任寄语:“守护你思维中最微小的火花,用知识与实践为其助燃,直至形成燎原之势。”这不仅是他的教育理念,更是课堂上的生动实践。他善于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,让物理课变得生动有趣,引导学生大胆质疑、主动探索。学生姚帮涛回忆:“每次作业发下来,错题旁总有冯老师用红笔写的批注,有时是错误分析,有时是‘再试一次’的鼓励。”这种细致入微的辅导常常延续到深夜。冯兆堂记得,有个学生做题遇到困难,讲了一遍不理解后,当晚他又电话讲解了近一个小时。后来考试恰好考到这一题,学生得了满分,激动得哭起来。“这个物理经常不及格的孩子,那次考了七十多分,让我非常感动。”
然而,这份全身心的投入也让他在家庭生活中留下遗憾。作为一位父亲,他无奈地说:“下班回家时孩子已经入睡,清晨出门时孩子还没醒,基本上说不上两句话。”但他坚定地表示,教师不仅仅是关注自己家的孩子,更要关注班上的所有孩子,把他们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去关照。手中托举的是千百个家庭的希望,这样的责任感让他不敢松懈。
这份坚定的背后,离不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。从最初的不解、抱怨——“为什么你总是把手机攥在手里回消息?”“周末都不能好好陪孩子吃顿饭”,到现在的全力支持,离不开他的真诚沟通。他会认真告诉家人:“班主任”这三个字意味着责任。他不仅是在工作,更是在履行使命。有时,他还会和学生分享家人对他的支持,比如“这张板报是我儿子帮我一起画的哦”。这样既让学生感到温暖,也让家人觉得自己的付出被看见,有了成就感。
“教育是师生一场双向的成长。”从教11年来,冯兆堂对“成功”的定义发生了深刻变化。如今,他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与韧性,以及自主学习与思维品质。在他看来,身心健康是“1”,其他都是后面的“0”。班级管理中,他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素质。“评先评优不仅仅看成绩,还要看集体荣誉感、为班级作的贡献和个人素质。”这种教育理念让学生们感受到被全面关注的价值。
最让冯兆堂欣慰的,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认可。“昨天还收到一个毕业学生的消息,他弟弟妹妹在其他学校读高中,特地请我推荐学习资料。他说‘只有我的老师是我最信任的人。’这种信任比任何荣誉都珍贵。”
用责任浇灌,以爱心培育,终将收获满园桃李的芬芳。正如他常对学生说的:“你的可能性,远超出任何一次考试的定义。”在这条照亮青春的道路上,冯兆堂早生的华发,永远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。(姚子燕 俞妍)